在一个酒庄庄主主持的晚宴上,发现你面前一款酒corked了,或者在自带酒的聚会上,发现朋友带来慷慨分享的名庄酒 corked了,不但是少喝了一款好酒的重大打击(莫非定律,此时往往没有备用的第二瓶),而且是社交场合的蜜汁尴尬时刻,怎么办!
不管不顾地嚷出来“这酒corked”了,肯定是最最不得体的。对于这瓶酒的主人和侍酒师是啪啪打脸,对于其他客人是当场扫兴。
最理想的情况是酒的主人先发现了,招来服务生默默把酒撤下去了。最糟糕的是主人自己并不觉得酒有问题,别的客人也不觉得有问题,还拿着这酒来和你碰杯,此时,喝,还是不喝?
在诸多社交场合的礼仪中,我想加上一条:公然指出别人的酒坏了是失礼的,这约等于对别人精心准备的礼物评头论足。
因为橡木塞的TCA污染导致整瓶酒corked,即使在葡萄酒专业人士中,也是比较敏感的问题。那种程度严重的、扑鼻而来的corked,充满糟木头、湿纸板的气息,闻了就想吐,是比较容易分辨的,但是程度轻微的corked,只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异味,甚至完全闻不出来,只是可疑地缺乏果香和平淡,单宁粗糙干涩,就不是那么容易分辨了。每个人天生对于橡木塞污染的敏感程度不一样,天生敏感或熟悉这款酒本来应有的状态,都有助于准确地判断酒corked了没有。随手举几个例子:
朋友聚会,我带了一瓶Biondi Sant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Annata 。打开后很快就判断是轻微corked了,为什么?因为前一天在一家意大利餐厅吃饭,侍酒师给开了Biondi Santi Rosso di Montalcino白标,是酒庄入门级酒,价格不到Annata 的一半,却比我那瓶好喝多了,不愧名家风范。这瓶Annata喝起来似乎没有毛病,却显得异常平庸。大家都为我特意从意大利带回来的这酒感到惋惜。
几个月前去西西里做DOC葡萄酒盲品大赛评委,我们组四位评委,其他三位分别来自伦敦、意大利维罗纳、意大利科莫湖。有一款酒,维罗纳评委闻鼻露出犹豫的神色说,“这款酒……”我接口说,“slightly corked了。“让侍酒师开了第二瓶,果然状态好得多。她后来私下感谢我,说因为她是天生对于橡木塞污染特别敏感的人,有时候没人呼应,觉得很孤独。
盲品大赛完了去一家很有名望的酒庄,开了起泡酒拿了开胃小食招待我们。主人问我们起泡酒做得如何,我默默想很简单的一款酒啊,缺酸,也没什么果香;同行的意大利记者皱着眉说,能不能再开一瓶?主人立刻叫人开了第二瓶,我一喝差别太大了,果香馥郁、饱满,连酸度都更新鲜。这种程度的corked只有喝过、熟悉这款酒的(像那个意大利记者),才能察觉。
我不算是对于橡木塞污染天生敏感的人,耳聪目明的时候,比如力挺维罗纳评委那一次,比较自信,但在盲品超过四五十款酒,感官变得迟钝的时候,可就特么难说了。
专业人士如此,就更不能期待在一个爱好者为主的晚宴上,人人都能对corked酒有准确的判断力。一个能够负担得起Petrus或La Tache的富豪爱好者,并不一定知道什么是corked。你要当面指出他那几万块钱瞬间打了水漂,更糟糕的是,他在一脸陶醉地喝一个坏掉了的酒吗?那未免太无礼和残忍了。
是的,指出corked酒之所以令人尴尬,是因为你指出了对方在品酒上的致命缺陷,“你这么有经验喝不出酒corked了吗?“”你喝了这么多好酒,原来喝不出corked酒啊?“啪啪打脸。
但其实,对于corked酒的零容忍,完全是随着新世界葡萄酒发展,被螺旋盖威胁的橡木塞产业努力改进而来的。传统使用橡木塞的欧洲国家,对TCA污染就像对brett马厩气息一样,宽容度曾经高出天际。 我最shocked的一次经历是在一个波尔多列级名庄晚宴上,和庄主同桌,有一款老年份酒很明显地corked了,庄主喝得若无其事,我也只好隐忍不言。我觉得他不是喝不出来,只是以前年代橡木塞质量不好,corked酒比例高,酒不要了他觉得可惜。
所以现代社交礼仪还应包含另一条:如果自己带的酒corked了,哪怕是slightly corked了,要赶快认账,不要为难大家。这不算是特别小概率事件,人人都遇得上,运气不好而已,不用无语问苍天为什么我的酒corked了,更不要作出种种徒劳的努力去挽救,比如醒酒,往醒酒器里面放吸味的塑料纸。corked了的酒就像劈过腿的男人,都是绝症没得救,赶紧换酒换人,假装TA没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过,越不甘心就越是embarrass yourself。
我遇到过可怕的corked酒是在一个中国葡萄酒盲品大赛上,一拿起酒杯都不用闻,几个评委就失声惊呼,“disgusting!“湿木板、烂木头混合着说不明的一股恶臭,在橡木塞行业日益改进科技和检测技术的今天,这么差劲的橡木塞很少见了。现在,我只希望这家酒庄已经更换橡木塞供应商了。
题图:weili.ooopic.com